![]() |
◆[qq群]貴州事業(yè)單位交流群: 296682493 |
|
◆[公眾]新文泰公眾微信號:xwtjyzx |
||
◆[微信]新文泰微信客服咨詢號:xwtjy_01 | ||
◆[備考資料]事業(yè)單位備考資料 |
◆[電話]咨詢電話:0851 —86785360 |
如果要問在事業(yè)單位考試中政治理論部分哪一個部分我們需要引起重視?那就是總所周知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部分。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部分中的唯物史觀部分。唯物史觀中最核心的考點就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從古至今,從原始社會發(fā)展到今天,那么人類社會是怎么往前發(fā)展的?下面對于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進行剖析。
一、知識點剖析
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指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社會基本矛盾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
(一)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1.生產力
(1)生產力的含義
生產力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力表現(xiàn)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的最終決定力量。
(2)生產力要素
生產力要素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獨立的實體性要素,一類為非獨立的附著性、滲透性要素。前者構成生產力的硬件,后者構成生產力的軟件。
①實體性要素包括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勞動者。
勞動資料:也稱作勞動手段,是人們用以改造、作用勞動對象的各種物質的、能量的、信息的體系,是人們勞動過程中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勞動資料在生產力的構成中是決定社會經濟形態(tài)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勞動資料中的生產工具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客觀標志。
勞動對象:是生產過程中被加工的東西,是人們將自己的勞動加于其上的一切對象,它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沒有經過勞動加工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地下礦藏等;另一類是經過人類加工的物體,如鋼材、棉花等。勞動對象是使生產活動得以進行的基本前提。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二者合稱生產資料。
勞動者:是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人。勞動者是生產力構成中最重要的要素,在構成生產力的諸實體性要素中起主導作用。
②非實體性要素包括科學技術、經濟管理等,其中科學技術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xiàn)和主要標志,屬于生產力中非實體性的滲透性要素。當科學技術未被應用于生產過程時,是潛在的生產力;當它被應用于生產過程時,才由潛在生產力變?yōu)橹苯拥默F(xiàn)實生產力。
2.生產關系
(1)生產關系的含義
生產關系是在物質生產中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產關系表現(xiàn)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
(2)生產關系的構成
對于生產關系的構成,可以從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個方面去把握。
從靜態(tài)上看,生產關系是由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形式等方面構成。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是區(qū)分社會制度的根本標志,是一切社會關系中最本質、最基本的關系,是判斷各種社會形態(tài)性質的客觀依據。
從再生產過程的動態(tài)上看,生產關系是由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環(huán)節(jié)上分別形成的直接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分配關系和消費關系等方面構成。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及其矛盾運動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產生、性質、水平和發(fā)展要求決定生產關系的產生、性質和狀況;生產力的發(fā)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與它相適應,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遲早是要變化的。
(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fā)展要求,就會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時,它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這一矛盾運動中,貫穿著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狀況的規(guī)律,這條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是歷史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
(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1.經濟基礎是指同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屬于社會物質關系。經濟基礎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
2.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社會意識形態(tài)及設施。上層建筑系統(tǒng)可分為兩個基本部分,即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又包括軍隊、警察、監(jiān)獄、法庭、政治部門等設施;思想上層建筑即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學、藝術等觀點體系。
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筑的核心。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fā)展狀況的規(guī)律。
(三)社會基本矛盾的關系
這兩對矛盾的關系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更根本的,它決定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解決又依賴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解決。
二、考點分析與例題展示
1.生產關系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 )。
A.產品如何分配 B.生產資料歸誰所有
C.生產方式 D.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和關系
【解析】B。本題考查的考點是生產關系的靜態(tài)要素中起決定性作用要素。ABD選項為生產關系的靜態(tài)要素。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因為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是決定社會性質的。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就是社會主義,而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就是資本主義。所以在生產關系的要素中有決定性作用。C選項是社會存在的決定性因素。故本題答案為選B。
2.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依據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國務院組成部門減少至25個。這一改革的主要哲學依據是( )。
A.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
B.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
C.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fā)展
D.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
【解析】C。本題考查的考點是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從題干國務院組成部門減少至25個能看出屬于一種政治上層建筑的變化,很明顯上層建筑為了適應經濟基礎的發(fā)展做出了變革。屬于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故本題答案為選C。
3. 生產力實體性要素中衡量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標志是( )。
A.勞動資料 B.勞動對象
C.勞動者 D.科學技術
【解析】A。本題考查的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標志。衡量一個社會生產力是否發(fā)展要看勞動工具是否先進。通過工具能看出一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勞動者是生產力要素中的主導者,勞動對象是客體,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非實體性要素。故本題答案為選A。
:歷年真題添加微信號【18198163601】獲取
貴州省公職培訓專業(yè)輔導機構,考公務員首選新文泰
備案號:黔ICP備15016424號-1